教研方法知识介绍

作者:郭德华 时间:2018-01-19 点击数:

1.单一被试研究(SCR: Single Case Research)

是探寻和展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或者功能关系的一系列实验性的行为研究技术。三个主要因素,自变量通常是我们所说的各种干预,或是研究者在某项研究中控制的部分或处理的一个环节;因变量通常是我们观察和测量的变量,用以确定自变量或干预是否获得了效果;功能关系是指我们证明自变量或是干预,对因变量确实产生了变化。

在特殊教育研究过程中,采用一般实验和统计方法,往往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样本同质性问题,在特殊教育研究中,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很难做到被试同质;二是样本容量的问题,统计检验是以一定样本容量为前提条件的,而在特殊教育研究中往往难以满足对被试的数量要求。单一被试研究与一般的实验研究相比,特别适用于相互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个体,且可以对单一或少数被试进行定量的评估。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单一被试实验法符合特殊教育研究的实际,是可以广泛应用的有效方法。

2.个案研究(Case Study)

个案研究的兴起反映了教育研究范式的新转向。个案研究是对某一个案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它是一种研究方式而非具体的研究方法。开展一项个案研究一般要经历确定研究问题和选择个案、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撰写个案研究报告三个基本程序。

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根据现象参与者的观点,对自然情景中的某一现象的实例(个案)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中的个案可以是一个个体或社会组织,如一个人或一个课堂、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个案研究侧重于对当前的事件或问题尤其是难以重复、难于预测和控制的事例进行探讨,强调对事件的真相、问题形成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深刻而周详的探讨,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或提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个案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研究现场,尽量接近被研究的人和情境,深入了解和考察实际发生的事情,更多地关注研究问题的过程、关注有关的人员对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个案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重点研究具体实例(即个案)的现象,现象可以是计划、课程、角色与事件等;(2)深入研究个案,即对个案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并深入分析,这些资料一般是以文字、图像或物体等形式出现,必要时也要收集一些定量资料;(3)研究的是自然情景中的现象,强调在自然情景中的研究现象对个案研究来说非常重要;(4)研究者或被研究者的行为要素观点,就是说研究者必须弄清如何像参与者一样观察现象,同时作为调查者又要保持自己的观点。个案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instrumental)个案研究和本质性(intrinsic)个案研究。工具性的个案研究是“我们有一个要研究的问题,一个疑难的问题,一个需要对其建立一般性理解的问题。并且感到可以通过研究特殊的个案深入地认识这个问题。这种个案研究是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在这里个案是作为完成任务的工具,所解决的问题不是这个特殊的个案本身”。显然,工具性的个案研究不同于本质性个案研究,即针对已知的一个特殊个案进行的研究。所谓本质性个案研究是针对一个特殊的样本如一个个体、一个班级或一件事情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此解决个案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对它(个案)感兴趣不是因为研究它可以了解其他个案,也不是为了得出一般的结论,而是因为我们需要认识这个特殊的个案。我们对这个个案本身的固有的特性感兴趣。”

3.质性研究

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可以是对人(社会)的生活、故事、行为、组织(包括社会、国家)的运作等,所进行的研究。强调的是经由当事人的经验和角度了解社会现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观察社会的新视角,这种研究范式有利于破除现存的偏见或刻板印象,有可能挑战既有的、主流的学术理论和观点。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质性研究要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的接触,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而定量研究,也被称为量化研究,或者量的研究,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测量和分析,以验证研究者自己有关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它有一整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数字统计方法等。可见,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质性研究强调的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而量化研究是用数字说话,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补的。总之,质性研究开启的是一个不同于过去的研究步骤,质性研究者通常不预设理论或假设,其研究发现是来自田野工作的经验及资料,资料经过归纳分析而形成主题,并解释社会现象。

质性研究的实施 质性研究应该尽量做到客观,自然地反映事实,使研究内涵更为丰富,因此,要注意质性研究的程序,其研究程序大致可分为:(1)研究者进入现场,建立研究角色。(2)确定什么是有效资料及有效收集资料的方法。(3)保持研究者的价值中立,收集客观的资料。(4)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质性研究是研究者自然而然地进入现场,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通过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长期交往,进而融入其中,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客观反应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其目的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的解释。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应该指出的是,研究者在整个考察过程中,必须事先获得被研究者的同意,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这样才有利于研究的顺利开展。

4.扎根理论

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源于1967年芝加哥大学巴尼·格拉泽和哥伦比亚大学安塞尔姆·施特劳斯两位学者的一项共同研究。该研究方法在当时的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纷纷加入扎根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使得该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管理学、健康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当然,在教育研究领域,扎根理论也作为一种新的范式,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学科教学、学生思维、大学生创业就业等问题的研究。

扎根理论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它的嬗变包含了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和建构型扎根理论三大流派。教育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流程主要包括确定教育研究问题、收集教育情境资料、教育实践中进行编码、撰写备忘录、理论抽样饱和与分类、撰写及修改草稿等六个基本环节。扎根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优势在于资料分析融合于数据收集进程中,采用小样本理论抽样方法,具有严密的编码流程,保持理论的开放性,架起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理论建构,建构理论的普适性不够,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度不够深入,运用中如何有效实现本土化问题亟待解决等方面。

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的流程 在扎根理论研究中,诸多学者都非常注重其研究流程的设计,这也是扎根理论区别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的关键部分。凯西·卡麦兹在其所著的《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一书中,把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分为九个阶段:研究难题以及开放性研究问题———初始编码(数据搜集)———初始备忘录(把代码提升为尝试性类属)———聚焦编码———高级备忘录(完善概念类属)———理论抽样(寻找具体的新数据)———对备忘录进行分类———整合备忘录(画概念图)———撰写初稿等。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77号 邮编:530022.
联系电话:0771-5540595  邮箱:gxyztjx@163.com